51信用卡上市记:那些改变潮水方向的人
商业与生活|xiaopeizhu8
文|朱晓培
7月13日,9点半,香港港交所。汪拥军和伊雄军挥动手里的锣锤,咚咚,接连两声,51信用卡正式上市了。
汪拥军和伊雄军是51信用卡的创始员工。而他们的老板,51信用卡创始人兼CEO孙海涛,站在台下和观礼的嘉宾们一起纪录了这一刻。
孙海涛是在前一天早上才从深圳飞到香港的。正逢台风过境,担心不能正常起飞,他还问过香港证监会, CEO不在场,能不能一样IPO?得到的回复是,可以。他又问,能不能让自己的员工敲锣,自己在上面看着。结果,对方说:员工敲锣可以,但你得去下面站着。
孙海涛选择了在下面站着。他说,汪拥军和伊雄军跟随自己创业多年,虽然现在不在公司的管理层,但依然希望他们能够体会到创业的自豪感。
51信用卡得到了“2051”的交易号码,并向港交所捐献了100万港币。孙海涛觉得,自己干到2051年还是有可能的,那时候自己刚71岁。
回顾一路走来,孙海涛感慨:信任托付越多,担子越重。
“很牛逼的公司”
敲过锣,汪拥军很激动。
“说实话,我一开始是不看好51信用卡这个项目的,觉得做不起来。”他对《商业与生活》坦诚。
2012年,孙海涛的房途网已经做了5年了,觉得再做下去意思也不大,就在内部分拆了三个项目,其中一个是51账单。
孙海涛希望懂技术的汪拥军能够支持他的这个项目,但汪拥军一心想做房产项目,对51账单不感兴趣。而且,他问了身边同样做技术的朋友,愿不愿意把邮箱内的账单信息交给一个第三方应用,让它帮自己管理信用卡账单。大家都说,这不可能,不放心。
“用户不信任你,这个事根本就不行。”汪拥军对孙海涛说。
“你先别管会不会有人用。你给我一两个月的时间,先做出来看看结果,要是再觉得不行,你就回去做房途网的总经理。”孙海涛很自信,他对汪拥军说,“我们这个公司,以后一定是个很牛逼的公司。”
一两个月,时间成本也不大。汪拥军被孙海涛说动了,回家打包了个人用品和孙海涛、伊雄军等5人住进了西溪留庄御晟酒店,开始了封闭式的研发。
孙海涛想着程序快点儿上线,汪拥军琢磨着快点搞完了回去做房途网,每个人都想着快点把程序做出来。日子过得没日没夜的,困了就睡一觉,醒了就继续干。一个多月后,51账单上线了。
“居然还真有人用。”汪拥军负责后台,看到一上线就有200个用户注册了,心里也很高兴。他原本估计,这个产品的用户不会超过2000人。
2012年,APP正处在一个红利期。人们都在快速更换智能手机,对新的、好玩的应用,需求极其强烈,苹果商店对新上线的应用也有一个免费的新品推荐。51账单赶上了这个红利期。
孙海涛又提出要把51账单改成51信用卡管家。汪拥军心想,改个名字能有多大影响?没想到,改成51信用卡管家一天后,用户增长就超过了6000。汪拥军感到惊喜,就不再想房途网的事情了,踏实的在51信用卡干了下来。一干就已经6年多了。
生死存亡的问题
孙海涛对《商业与生活》感慨,“我们的业务不是一帆风顺的。”
他也尝到失败滋味的。他创办的第一家公司的主业是三维地图。公司规模和名声都挺大,也拿到了投资,但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,就是赚不到钱。
2007年,房价疯涨,成交量巨大。孙海涛决定转型,按他当时的计划,新业务是要替代地产中介线下门店的。
但半年后,美国次贷危机爆发,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下跌,孙海涛又不得不裁员。这也是他的一次教训,一味追逐热点肯定是会吃亏的。
2012年,孙海涛创办51账单(51信用卡前身)。创办这家公司的理由其实很简单,是出于自身需求。
但在51信用卡的初期,所有投资人都把它的管家产品跟市面上的记账产品对标。为了获得投资人的认可,拿到融资,51信用卡也尝试提供记账服务,但事实证明,这在他们的用户里只是一个弱需求。
找不到用户的痛点,融资也推近的很慢。有一天,公司的HR找到汪拥军跟他商议,工资可不可以推迟几天发。汪拥军回答说,没有问题,就是几个月不发工资也没有关系的。“我也创过一点业,知道公司是有很困难的时候。你去安抚那些新同事。”
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公司当时的困难,但是没有人提出要走。
2013年,还在海纳亚洲的徐炳东与孙海涛第一次见面。徐炳东提到,做金融会很有前途。
“哇,你让我脑洞大开”,孙海涛的回答。徐炳东当时心里很激动,以为孙海涛是认可他的,但两人相识一年以后他才发现,孙海涛当时是不认同的。
2013年底,海纳亚洲投资了51信用卡的A轮,但接下来的一年多,51信用卡的用户数增长不是很快,活跃度也不强。为了提升用户活跃度,孙海涛还尝试了增加管理现金账户、银行帐户功能,但只试了三个月,效果不好,就取消了。
当时,几乎所有的主流基金,在看了51信用卡项目以后,都会问孙海涛:移动互联网爆发,其他项目用户数都在猛涨,51信用卡为什么不涨?用户留存率为什么不高? 孙海涛一时也给不出答案,风投们就选择继续观望。
为了揣摩持卡人的心理需求,孙海涛夫妻申请了4张信用卡,想办法刷卡欠钱,找用户的感受。他们分析数据发现,用户有一两张信用卡的时候,使用51信用卡的活跃时间并不长。但一旦有三五张信用卡,黏性就变得非常大。因此,他们就把主营放在了信用卡管理上。
2014年,孙海涛说服几家大银行把在线办卡业务建到51信用卡管家里面。差不多只用了3个月时间,51信用卡管家就成为几家银行的网络办卡渠道第一名。
招股书显示,截至2017年底,51信用卡管家管理了约1.063亿张信用卡,2017年帮助用户完成的信用卡还款交易总计1085亿元,所有应用程序累计注册用户达8100万个。
找到自己的黏性用户后,融资也变得顺利起来。2014年中,拿到了纪源资本领投的B轮融资。
过去,公司时刻有存亡的风险,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闭,因此,孙海涛大部分时间都扑在业务上。现在,公司的业务越跑越顺,而且还有一帮得力干将在分管各个业务。很多事,孙海涛就可以撒手不管了。
5月,孙海涛跟着经纬出行去了一次贝加尔湖,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俄国名“史蒂芬孙夫斯基”。
数据是一个大矿山
2015年,杨宇智创业还做99分期。当年8月,在投资人的建议下,他和孙海涛约了一次见面,想拿点儿投资。
当时要去杭州,但是办公室地址不知道具体在哪里,杨宇智在百度地图上一搜就搜到了“51信用卡”,心想:这个公司也太牛了吧,懂得在地图上运营自己。当时,移动地图兴起不久,大部分创业公司都还不懂得在地图添加自己的地址,很多时候都靠搜索街道名称,99分期也没有做。
杨宇智从北京来到杭州,一进园区,就看到一个特别大的51信用卡的Logo,大门在一楼进去上到二楼,又拐进一个电梯继续上到四楼,才到孙海涛的办公室,但人并不在里面。原来孙海涛在外面还有个工位。
孙海涛刚从非洲旅游回来,整个人晒得黑黑的,话也不多。他问杨宇智,99分期是怎么做风控的。杨宇智就打开手机给他看自己做的用户信用报告。孙海涛就问这一个个的项目是什么意思,怎么评分的。杨宇智说,是根据用户过往的沟通,上网行为以及申请记录做的分析。
聊了十来分钟,孙海涛说,你回去等消息吧,我们团队讨论下就给你答复。第二天,杨宇智接到了孙海涛的电话,说基本可以投,但要来北京再跟他谈一次。
投资谈到比较后面快要确认的时候,杨宇智给自己的投资人,华盖资本合伙人王宝华打了一个电话。两个人聊了半天,讨论如果拿到投资后99分期怎么发展,如果下一轮还要继续跟投最后并入51信用卡的可能很大。杨宇智认为,51有海量的用户,有海量的数据,但金融业务非常少,如果肯花大精力,交易规模肯定会有十倍以上的规模,是一个大的矿山。
电话后的第二天,孙海涛来北京,在首都机场附近的希尔顿酒店,孙海涛和刚入职的赵轲一起来的。在酒店刚坐下来双方都饥肠辘辘,孙海涛很着急要点吃的,菜单上的东西不多孙海涛说他喜欢吃鸡肉于是点了个海南鸡饭,等餐上来的过程中孙海涛给杨宇智介绍了新来的财务总监赵轲,并对杨宇智说:我们有一个新的idea,如果99分期和51信用卡现在合并应该不错,你在发展以后估值会变高,51信用卡也在发展以后也会很牛,现在一起搞也许会更牛。
孙海涛曾提到,为了让董事会通过了这项并购,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说服他们。但这个并购让他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, 1988年的杨宇智也是他遇见过的最年轻,最NB的CEO。今天,杨宇智担任51信用卡副总裁,主管51信用卡联名卡、流量等业务。
杨宇智加入51信用卡不多久,公司就启动了C轮融资。2016年开始,资本寒冬的氛围愈来愈浓,投资人的热情也在不断下降。7月,孙海涛和杨宇智一起去嘉实投资谈融资。嘉实投资CEO仇小川说:你们现在还是用P2P的资金,如果能证明有很多金融提供很多资金给你们资金的瓶颈就打开了,那我们就投。
孙海涛觉得仇小川的要求是在情理之中。但杨宇智压力很大,因为和银行的合作就是自己在负责,而且,这个业务刚开展了一个多月还没任何成绩。
银行提供资金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杨宇智带着团队去找所有可能认识的人给自己介绍那些银行,挨个挨个去拜访,邀请有意愿的机构来公司考察。挨个跟他们讲自己用户、商业模式,一个数据、一个数据的摆出来。来了四五波之后,才开始有银行走正式的流程了。
杨宇智至今仍清楚的记得,自己谈成的前两个客户,哈尔滨银行和京东金融。
2016年9月,51信用卡完成总额约3.1亿美元的C轮融资。此时,经过4年的发展,51信用经积累的信用卡用户已经达到7000万。四周年发布会上,51信用卡宣布产品要从“信用卡管理”到“负债管理”的转变,并强化“51人品”等信贷产品,试图打造一个“互联网金融生态”。
一个月后,嘉实投资和银泰集团又给 51信用卡投了累计8400万美元C+轮融资。
吸引投资人的,是51信用卡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。2015年5月-12月,他们做了10亿元的交易额。到了2016年5月,一个月就做了7、8亿元的交易额。而且,单月已经开始去盈利了,现金流为正。
平衡风险的重要性
临出发的前一天,蒋燕青还在杭州跟团队开一个新产品的例会。因为金融产品会牵扯到产品、技术、渠道、运营、风控等很多环节,蒋燕青几乎每天都要跟团队开会。周一业务会,周二风控会,周三产品会,这跟他之前在的工作经历很不一样。
蒋燕青先后在Opera、Discover、MasterCard等公司工作过,一直和金融风控打交道。2016年,当孙海涛邀请他加入51信用卡时,虽然自己家住上海,但蒋燕青没有拒绝这个来自杭州的机会。
早在2014年,51信用卡就和宜人贷尝试合作了瞬时货,通过信用卡数据,运营商数据,淘宝电商数据做交叉分析,在线给用户提供3-6万的信用借款。效果不错,孙海涛就想自建金融团队做借贷。
2015年,51信用卡决定开展P2P业务,这可能是中国最晚一批做P2P的公司。一开始,他们计划跟积木盒子一起做,对方供应资金,51信用卡做兜底。但是,孙海涛又发现与人合作,风控永远被挑战和质疑,业务推进非常缓慢。于是,他又带领5个人的团队在办公室大干1个月,开发出了人品宝。2个月不到,用户每天充值就过1亿元。
一个技术团队要去组建金融团队,隔行如隔山,冒得风险非常大。而要想放心的生产大量借贷资产,风控就变的极为重要。
孙海涛找到蒋燕青,聊完后,第二天就给他发了offer。蒋燕青觉得,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,51信用卡本身又有非常好的数据,这个机会还是比较吸引人的。2016年5月19日,蒋燕青加入51信用卡。
51信用卡的数据有很多,但怎么把它用好、组织好才是风控的关键。蒋燕青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上面,独立开发出了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iCredit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。这个大数据系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建立各类风险模型,分析超过20个维度的数据以及1万个以上的变量,这些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能力成为了51信用卡的护城河。
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,但借贷业务本身是有风险的,而且风险是滞后的。一些创业公司只看到了GMV的快速增长,却忽视了随后而来的风险。
蒋燕青深知平衡GMV和风险的重要性。“对于互联网基因的人,要认识到金融风险有其客观规律,快速增长并不能够抹杀风险,你得认识到它是有风险的。” 这里面的核心就在于拿捏好增长、收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。
51信用卡的创始团队脱胎于互联网,而杨宇智和蒋燕青则偏金融属性,在执行层面上难免有一些冲突,但正是早期双方的这种PK,让51信用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“我觉得互相之间的PK不是坏事。财务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,投资人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表现。但对业务来讲,我们要综合考虑到市场环境和我们自身目前的发展状况。这是一个PK的过程。” 蒋燕青说,能做到100分的时候,最好能提出一个120-130分的目标,才能够最大化激发大家的动力。
51信用卡的金融业务发展非常快。单纯看借款撮合量,2016年差不多是2015年的10倍。2017年同比增长了3倍。“规模越大,后面的速度会下来。” 蒋燕青认为,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稍微停下来,把团队整一整,很多东西也需要沉淀,才能更好的为后面的事情去做努力,“跑的快或者慢都是辩证相对的”。
蒋燕青来之前,公司收入不高,大部分是非金融的收入。现在刚好倒过来,70%是金融的收入。蒋燕青透露,在来香港的飞机上,同行的还有一位银行的朋友。而接下来,51信用卡会跟银行和其它持牌机构,在产品、流量、运营、风控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,把金融收入转化成风险更小的科技服务收入。
“我们的优势在线上,线下基因偏弱,线下的坑也多。” 蒋燕青说,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商户和用户勾结骗贷的现象。比如说教育和医美,很多中介跟客户联手骗贷款,不仅是消费者个人的风险,还有商户的风险。解决的办法就是找很多的地推人员去核实,但是这不仅模式很重,更重要的是也有道德风险。而线上的欺诈风险,更容易通过大数据和模型来识别,而这正是51信用卡的强项。
蒋燕青认为,51信用卡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公司。他加入51信用卡时,风控团队大概50多人,现在这个团队差不多有将近400个人,加上技术团队超过1000人。而51信用卡的发展逻辑始终围绕着信用卡这个垂直领域,聚焦在信用卡管理上下游这一根主线,依托于信用卡账单管理,又在其上面长出了办卡和在线信贷撮合业务,同时在信用卡上下游公司都在投资。
创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
2016年是51信用卡关键的一年。
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技术需要整体升级,从团队到整体架构各方面需要有一个升级,所以51信用卡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CTO。
差不多同时,郭威觉得在大公司进入了舒适区,想到创业市场试一下。他觉得,阿里是用互联网改造了零售行业,如果有下一个比较大的行业,应该是金融。
郭威之前在阿里巴巴天猫技术部,负责天猫前端消费者业务的技术团队,做过阿里巴巴双11技术集团总负责人。但是郭威一直想寻找那种有创业本能的团队;第一次见孙海涛,郭威觉得,他很符合自己心中的创业者的形象——毕业两年就开始创业,连续创业十几年,身上有对创业的敏感、坚韧和笃定。“他像我心目中王兴、庄辰超这样的连续创业者形象,,我就勇敢的加入了这个公司。”
那个时候,51信用卡还挤在老办公楼里。正是夏天,卫生间里空调都没有,但郭威能感觉到大家的工作氛围很好。“51信用卡已经是一个创立四五年的公司,但是我身边坐着十年或者更久(从房途网就在公司)的同事,还在一线非常努力的工作,他没有以元老自居那种感觉,那种精神非常打动我。”郭威说。
“一个公司初创员工还能保持创业激情和平常心,这证明这是一家很伟大的公司,证明这么多年这家公司没有让大家失去信心。”郭威说。之前,他还在担心,员工愿不愿意接受一个空降CTO,没想到大家对他非常包容。
“我希望有更厉害的人来做这件事情。”汪拥军说。HR部门曾经来找他咨询关于部门合并的意见,汪拥军说,自己心里明白HR是担心自己的感受。他回到,“这个不用担心的。如果会影响公司的发展,那就得改变。你就认为怎么样好,对公司有利,那就怎么样去调整。”
郭威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大变,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不断的重构优化让事情和团队慢慢好起来;同时让技术团队相信,技术不是简简单单的支持业务,而是要驱动业务、能够影响业务的发展。
51信用卡5周年的时候,进行了一次发券活动,当时有一个接口达到了4/5的量,见过大场面的郭威也会有点点紧张。“我们一定要保证系统是非常稳定的,如果超出预期就是我们工作不到位”。不只是支持业务又快又稳的发展,还要技术驱动业务,在公司业务增长,安全风控等多个环节,技术、数据和算法都在不断发挥越来越关键作用,技术和数据对一家公司的价值是驱动力和护城河的作用,这是郭威和团队让大家相信并且不断做出来的结果。
51信用卡通过香港证监会的聆讯后,管理层在周末开了一个聚会,找了一个餐厅一边吃饭喝酒,一边看球,聊到了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冲突,交流完之后大家都感慨,创业其实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。
汪拥军和伊雄军敲响港交所的“锣”的那一刻,郭威感到很开心,“毕竟能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”。但他又强调,自己整体还是比较平静,因为上市不是终点,心里琢磨的还是业务怎么发展,“很多事情还要做。”
51信用卡有一支车队,团建的时候经常去杭州郊区一条路上越野。那条路上坡又下坡,曲曲折折。“你冲上去的时候,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下坡的,你看不到那个顶。等到顶的时候,马上就是一个下坡。就跟创业一样,今天一帆风顺,明天可能来了一个大风暴,后天可能又变好了。”杨宇智说。
End-
推荐阅读
版权所有:商业与生活,微信号:xiaopeizhu8
朱晓培,前《财经天下》周刊主笔,搜狐号十大科技作者,腾讯cover计划签约作者。
同步更新:搜狐号、今日头条、UC、百家号、企鹅号、一点资讯等。
报道联系微信号:hongzeng629